《DB34/T 4107-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》解读与应用实践,旨在规范黄杨绢野螟的监测与防治工作,本文详细解读了规程内容,包括监测方法、防治措施等,并结合实际案例,探讨了规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。
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,病虫害问题也日益显现,其中黄杨绢野螟作为一种严重威胁城市绿化的害虫,其监测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关键,为此,我国于2022年正式颁布了DB34/T 4107-2022《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》,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,并结合实际应用,探讨黄杨绢野螟的监测与防治技术。
DB34/T 4107-2022规程概述
DB34/T 4107-2022《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黄杨绢野螟的监测与防治技术规范,该规程详细阐述了黄杨绢野螟的形态特征、生活习性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,为我国黄杨绢野螟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。
黄杨绢野螟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
黄杨绢野螟隶属于鳞翅目螟蛾科,成虫体长10-15毫米,翅展25-30毫米,体色呈灰黄色,前翅具有两条显著的褐色横带,幼虫体长20-30毫米,体色翠绿,头部黑色,有两条白色纵带,黄杨绢野螟一年发生2-3代,以幼虫在树皮下、树干裂缝或枝干枯枝落叶中越冬。
黄杨绢野螟的监测技术
田间调查
在黄杨绢野螟发生季节,定期对黄杨树进行田间调查,观察树皮、枝干、叶片等部位是否有幼虫危害症状,及时掌握虫情动态。
物理诱捕
利用黄杨绢野螟成虫对特定光源的趋性,设置黑光灯、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捕器,诱杀成虫。
生物监测
利用黄杨绢野螟的天敌昆虫,如蜂、捕食性昆虫等,进行生物监测。
黄杨绢野螟的防治技术
农业防治
在黄杨绢野螟发生初期,及时清除病残枝、落叶,减少虫源;加强树体管理,增强树势,提高抗病虫害能力。
物理防治
利用黄杨绢野螟成虫的趋光性,设置黑光灯、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捕器,诱杀成虫;在幼虫发生期,人工摘除虫叶,减少虫害。
化学防治
在黄杨绢野螟发生严重时,可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,具体用药量和方法按照DB34/T 4107-2022规程执行。
生物防治
利用黄杨绢野螟的天敌昆虫,如蜂、捕食性昆虫等,进行生物防治。
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价
根据DB34/T 4107-2022规程,结合实际应用,我国黄杨绢野螟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,通过对黄杨绢野螟的及时监测和有效防治,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,保护了城市绿化成果。
DB34/T 4107-2022《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》为我国黄杨绢野螟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,在实际应用中,应根据规程要求,结合当地实际情况,采取多种防治措施,实现黄杨绢野螟的可持续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