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发布的GB/T 40624-2021标准《绢野螟检疫鉴定方法》为产业病虫害防控提供有力支持,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控水平,保障农业生产安全。
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,病虫害问题愈发受到关注,绢野螟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害虫,对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,为了有效遏制绢野螟的蔓延,保障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,我国在2021年正式颁布了《GB/T 40624-2021 绢野螟检疫鉴定方法》这一国家标准,本文将深入解读该标准,旨在为农业病虫害的防控提供有益的参考。
标准背景
绢野螟(Diaphania agriloides),亦称螟,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鳞翅目昆虫的害虫,在我国,绢野螟主要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等地区,对黄瓜、南瓜、西葫芦等多种葫芦科作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,为有效应对绢野螟的威胁,我国制定了《GB/T 40624-2021 绢野螟检疫鉴定方法》这一国家标准。
《GB/T 40624-2021 绢野螟检疫鉴定方法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:
- 适用范围:本标准规定了绢野螟的检疫鉴定方法,适用于绢野螟的检测、鉴定和防治。
- 技术要求:本标准明确了绢野螟的形态特征、生物学特性、危害症状等鉴定依据。
- 检疫鉴定方法:
- 形态鉴定:通过观察绢野螟的成虫、幼虫、卵等形态特征,判断是否为绢野螟。
- 生物学特性鉴定:通过观察绢野螟的繁殖、生长发育、食物来源等生物学特性,判断是否为绢野螟。
- 危害症状鉴定:通过观察绢野螟对葫芦科作物的危害症状,判断是否为绢野螟。
- 防治措施:本标准提出了绢野螟的防治措施,包括农业防治、生物防治、化学防治等。
标准意义
《GB/T 40624-2021 绢野螟检疫鉴定方法》的发布和实施,具有以下重要意义:
- 提高检疫鉴定水平:本标准为绢野螟的检疫鉴定提供了科学、规范的依据,有助于提高检疫鉴定水平。
- 保障产业健康发展:通过有效防控绢野螟,降低产量损失,提高品质,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- 促进农药合理使用:本标准提出了绢野螟的防治措施,有助于指导农药的合理使用,减少农药残留,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。
- 推动产业科技进步:本标准的实施,有助于推动产业科技进步,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。
《GB/T 40624-2021 绢野螟检疫鉴定方法》的发布和实施,对于农业产业的病虫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,我们应积极宣传、推广和应用该标准,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