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DB33/T 2480-2022 解读》是关于猪瘟消毒技术规范的新标准,该标准详细阐述了猪瘟消毒的原理、方法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,旨在提高猪瘟消毒效果,保障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。

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猛发展,猪瘟(African Swine Fever,简称ASF)作为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,对养猪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,为了有效遏制猪瘟的蔓延,保障我国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,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DB33/T 2480-2022《猪瘟消毒技术规范》,本文旨在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,以便业内人士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。

规范背景

自2018年猪瘟传入我国以来,给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损失,为有效防控猪瘟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制定消毒技术规范是关键举措之一,DB33/T 2480-2022《猪瘟消毒技术规范》的发布,标志着我国在猪瘟消毒方面有了更加明确、科学的指导标准。

适用范围

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猪瘟防控工作中,针对养殖场、屠宰场、运输车辆、饲料生产场所等场所的消毒工作。

消毒原则

  1. 预防为主,防控结合:在猪瘟防控工作中,应坚持预防为主、防控结合的原则,通过消毒、隔离、封锁、扑杀等措施,降低猪瘟的传播风险。
  2. 科学合理,规范操作:消毒工作应遵循科学合理、规范操作的原则,确保消毒效果。
  3. 定期监测,持续改进:对消毒效果进行定期监测,根据监测结果持续改进消毒措施。

消毒方法

  1. 物理消毒法:包括高温消毒、紫外线消毒、臭氧消毒等。
  2. 化学消毒法:包括使用消毒剂进行喷洒、浸泡、熏蒸等。
  3. 生物消毒法:通过生物酶、生物菌等生物制剂进行消毒。

消毒剂选择

  1. 高效、广谱、低毒、环保:选择具有高效、广谱、低毒、环保的消毒剂。
  2. 针对性选择:根据消毒对象和消毒场所选择合适的消毒剂。
  3. 严格执行使用说明:严格执行消毒剂的使用说明,确保消毒效果。

消毒效果评估

  1. 定期评估: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,包括消毒剂残留、消毒剂降解等。
  2. 及时调整:对消毒效果不佳的场所和环节,及时调整消毒措施。

规范实施与主体

实施主体

养殖场、屠宰场、运输车辆、饲料生产场所等场所的负责人应按照本规范要求,组织开展消毒工作。

监督管理

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猪瘟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,确保消毒措施落实到位。

DB33/T 2480-2022《猪瘟消毒技术规范》的发布,为我国猪瘟消毒工作提供了科学、规范的指导,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要认真执行规范要求,加强消毒工作,确保猪瘟得到有效防控,为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