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DB42/T 1840-2022 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》发布,标志着灰树花产业标准化发展迈入新阶段,为行业提供规范指导,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随着公众对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攀升,灰树花作为一种富含营养、具有高药用价值的食用菌,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,为了规范灰树花的栽培技术,提升产品质量,保障食品安全,我国在2022年正式发布了《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》(DB42/T 1840-2022),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核心内容,旨在为灰树花产业的标准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。
《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》(DB42/T 1840-2022)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灰树花栽培的技术规范,旨在指导灰树花栽培的每一个环节,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,该规程由省农业科学院、省食用菌研究所等权威机构共同起草,并于2022年正式发布实施。
栽培场地选择
灰树花对生长环境有较高的要求,适宜在通风、透光、排水良好的地方进行栽培,规程明确指出,栽培场地应选择在海拔1000米以下,年均气温15-25℃,年均降水量1000-2000毫米的区域。
栽培材料
栽培灰树花应选用优质的菌种,确保菌种来源合法,保证菌种质量,应选择无病虫害、生长健壮的栽培基质,如木屑、棉籽壳等。
栽培方法
- 菌种制备:采用固体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进行菌种制备,确保菌种纯度和活力。
- 接种:将菌种接种到栽培基质中,接种量一般为每平方米100-150克。
- 发菌:将接种后的栽培基质置于适宜的温度、湿度条件下发菌,一般需15-20天。
- 出菇管理:当菌丝长满栽培基质后,进行出菇管理,包括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通风等。
菌棒管理
- 菌棒制作:将发菌后的栽培基质制成菌棒,菌棒长度一般为25-30厘米,直径5-7厘米。
- 菌棒灭菌:对菌棒进行高温灭菌,以消除杂菌,确保灰树花产品质量。
- 菌棒培养:将灭菌后的菌棒置于适宜的温度、湿度条件下培养,促进灰树花生长。
采收与加工
- 采收:当灰树花菌盖直径达到3-5厘米时,进行采收。
- 加工:将采收的灰树花进行清洗、切片、烘干等加工处理,确保产品质量。
规程实施意义
《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》的实施对灰树花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:
- 提高灰树花产品质量:通过规范栽培技术,确保灰树花产品的安全、营养、口感。
- 促进灰树花产业规模化发展:规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灰树花产业的整体水平,推动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。
- 提升灰树花市场竞争力:标准化产品有利于提高灰树花的市场竞争力,拓宽市场空间。
- 保护生态环境:规程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农药、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,保护生态环境。
《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》的发布实施,为灰树花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,在未来的工作中,我们要积极推广该规程,提升灰树花产业的整体水平,为我国灰树花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