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标准解读针对松茸及其制品的规范化生产与质量控制,旨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,详细阐述了生产流程、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,确保松茸及其制品安全、卫生、优质。

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,松茸作为一种珍稀的食用菌,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,为确保松茸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,我国制定了DBS51/006-2018食品安全地方标准,对松茸及其制品的生产、加工、储存、运输等环节提出了严格的标准,本文旨在解读该标准,提高业界对松茸及其制品规范化生产的认识。

松茸标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,DBS51/006-2018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深度解析,松茸标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,DBS51/006-2018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深度解析,食品安全,质量控制,第1张

标准背景

松茸(Tricholoma matsutake),又称松露,是一种生长在松树根部的珍贵食用菌,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广受欢迎,由于松茸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及产量有限,市场上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,为规范松茸及其制品的生产与流通,保障消费者权益,我国于2018年发布了DBS51/006-2018食品安全地方标准。

适用范围

本标准适用于松茸及其制品的生产、加工、储存、运输和销售,包括鲜松茸、干松茸、松茸片、松茸粉等。

术语和定义

标准对松茸及其制品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进行了明确,如松茸、鲜松茸、干松茸、松茸片、松茸粉等。

技术要求

  1. 原料要求:松茸应来自无污染、无病虫害的松树根际,生长环境应符合国家标准《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》的要求。
  2. 加工要求:松茸的加工应采用物理方法,不得使用化学药剂,加工过程中应保持松茸的天然色泽、风味和营养成分。
  3. 包装要求:松茸及其制品的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《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包装材料》的要求,包装标识应清晰、完整。

检验方法

标准规定了松茸及其制品的检验方法,包括感官检验、理化检验、微生物检验等。

保质期和储存条件

松茸及其制品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应符合国家标准《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储存和运输》的要求。

标准实施与监督

  1. 生产者:应严格按照本标准组织生产,确保产品质量安全。
  2. 加工企业: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,对原料、加工过程、产品进行严格监控。
  3. 运输和储存环节:应确保松茸及其制品的质量不受影响。
  4. 销售者:应向消费者提供合格证明,并承担相应的产品质量责任。
  5. 食品安全部门:应加强对松茸及其制品的监管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。

DBS51/006-2018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发布,对于规范松茸及其制品的生产、加工、储存、运输和销售具有重要意义,通过实施该标准,可以有效提高松茸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,保障消费者权益,促进松茸产业的健康发展,业界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,共同维护松茸产业的良好形象。